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动态
中国PPP项目该如何发展?
2020-01-28 11:46:49

       共享单车可以作为PPP的典型案例,企业参与到公共交通服务中来,但是政府却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,导致共享单车乱象。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、教授杨永恒在6月2日召开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年会上如是表示。他指出,在共享单车出来之前,很多地方政府也提供了公共自行车,以解决公共交通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但社会反响并不好。“(公共自行车)定点定桩,本来是要解决‘最后一公里’,(结果)还要让老百姓再走‘一公里’,使用起来不方便。共享单车出现以后情况出现了变化,提供了很大的便利。”

  PPP,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,是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,常见的有特许经营、合同承包、财政补贴等方式。2014年以来,在中央政策支持下,PPP模式在国内迅速升温,项目数量持续增加。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地方PPP项目“井喷”背后的风险,开始对其发展加以规范。

  “现在中国PPP项目比全世界(其他国家和地区)PPP项目总和还要多。”杨永恒在会上援引的数据显示,2019年1月国内PPP项目达5541个,涉及投资额8.4万亿元。

  杨永恒分析,PPP模式在国内之所以成为热点,与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压力、地方融资平台受到限制、希望通过PPP方式来解决融资问题分不开。他指出,上海、北京等发达地区很少有PPP项目,反而河南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等欠发达省份PPP项目比较多。

  “从社会资本方来看,也有显著隐忧。”杨永恒指出,国内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大部分还是建筑商、开发商为主,真正引入PPP要提升效率的话,需要的是专业的运营商。如北京地铁4号线是PPP项目的典范,其成功在于引入了全世界最专业的地铁运营商——香港地铁,成了北京地铁包括全国很多城市地铁的运营标杆。

  杨永恒还称,从中标的社会资本性质来看,真正的民企和外企可能不到25%的比重。“我们(PPP)的第二个P大部分是国有企业,国有企业垄断、没有效率,也带来未来潜在风险,争议也比较多。真正的社会资本——民营企业偏少。”

  杨永恒分析,不少民营企业参加不了PPP,其原因是资本实力薄弱、运营能力缺乏及赚快钱的心态;而政府更愿意跟国企建立联系,因为“都是体制内”,有相应的信任。

  在行业分布方面,杨永恒发现,PPP总体上在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比较多,“但现在也能看到在旅游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等一些‘软’的领域里也都出现PPP项目,这在全世界范围也是新的趋势。”

  杨永恒指出,关于中国特色的PPP项目如何发展,当前的认识并不统一,其后果就是:伪PPP项目过多,地方政府通过PPP方式包装,实际上很多是解决融资问题;民企参与不积极;社会资本方能力不足;政府监管力度不足,等等。杨永恒认为,发展PPP模式的关键是政府和社会资本要建立优势互补、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。

  他建议,国内发展PPP要关注效率和经验;要加强前期认证,“要不要做这个项目,这个项目要不要上PPP,前期认证要做好,否则未来会遇到非常大的麻烦”;通过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,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(尤其是民企),“虽然现在不能排斥国企,但一个国家的PPP项目,民企参与不积极肯定不行,肯定不成功”。同时,中国还要加强政府能力建设,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PPP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。


返回列表页
联系方式